云顶国际8588yd(中国)责任有限公司

发展规划
首页 · 云顶国际8588yd · 发展规划

云顶国际8588yd“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增强学院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依据《江苏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现实基础

回顾“十三五”,学校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支持指导下,坚持特色办学,发挥两岸科教资源优势,合作办学取得新突破,“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成效显著,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实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省级示范高职院全面建成,总体完成“十三五”目标,多个方面取得标志性成就,各项事业呈现较好发展势头。学校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和省级财政支持的省级实训基地,江苏省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荣获昆山高新区国批十周年突出贡献集体奖,昆台融合发展三十年交流合作突出贡献奖;荣获 “苏州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民办高校党建考核优秀单位”、 “江苏省‘十三五’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汽车工程)实训平台立项建设单位”、“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机电一体化)建设单位”、“全省百佳学生资助工作典型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等殊荣;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先后入选教育部第一批、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全省高职院率先通过国际工程技术教育专业论证,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突破  对接国际标准,开展国际工程(IEET)教育专业论证, “机电一体化”和“建设工程管理”两个专业在我省高职院校率先经专家实地考评通过。学院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重点,以打造品牌骨干专业为思路,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将45个专业紧缩到28个专业,建设省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市级品牌专业 1个。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1项,出版省重点教材 1本,院级职业能力核心课程12门。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汽车运用与维修、界面设计成为国家“1+X”技能等级证书考点。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获得苏州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 项;省级以上各级各类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28 项,三等奖 53项。2019年3月,学院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验收,成为江苏省民办院校中第二个省级示范性高职院。

——两岸教育交流取得新进展  学院圆满承办了首届海峡两岸(江苏)技能邀请赛,成功举办了“登云两岸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研讨会”和“登云两岸产学合作联盟成立大会”。邀请赛力邀了两岸教育界、产业界、科技界重要领导和专家出席,吸引了来自海峡两岸28所中高职院校,12家企业的嘉宾、裁判、教练、参赛选手及各方代表近400人参加。江苏省惠台76条中指出:每两年举办一届两岸技能邀请赛。成功举办了“5G+AI新技术·新业态·新职教,深化两岸产教融合,服务昆山产业发展研讨会”,昆台两岸教育界、产业界、科技界知名专家学者100多人共同探讨新时代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新课题,提升了学校在两岸教育、科技、产业界的影响力。

——产教融合取得新成果  学院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引导,借鉴台湾“建教合作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丰富校企合作内涵,构建了具有登云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实施“三阶段”、“三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累计减轻学生学费负担1.3亿元。学院先后与3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与70多家企业集团共建了紧密型实训基地。与昆山工研院联合成立了“昆山阳澄湖(两岸)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先后与苹果公司、苏州富强制造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把“校中厂、厂中校”“学中做、做中学”落到实处。

——社会服务创造新业绩  学院紧密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立足昆山,服务苏州,辐射长三角,努力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开展面向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对企业一线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5年来,为昆山企业员工提供继续教育服务2100人,帮扶企业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5800人次,进行鉴定近55900人次,技术服务经费超3500万元,并与人社局、企业合作开发项目,获技能鉴定项目15项,涵盖了电工、模具设计师、PLC、汽车维修工、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类等近10余工种的培训,培训从初级工、中级工到高级工,不同工种不同等级来满足社会需求。学院获得了昆山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职业技能鉴定所等资质,荣获昆山市十佳成长型机构和昆山高新区优秀转型升级单位。

——招生就业取得新成效  积极开展中高职合作,保证生源数量稳中有进,积极拓展普高招生,生源结构正在逐步改善。就业工作主动作为,顺势而为,精准施策,合作共赢,创新手段,多措并举,积极联系政府、企业及就业基地,拓展岗位资源,助推毕业生充分且高质量就业。2019年苏州市教育局汇编的2017届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登云学院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82.45%,位居在苏高校首位,毕业生工作满意度为92.02%位居第二,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8.69%,在昆就业率43.68%,毕业生薪资4136元,专业相关度83.29%,就业质量指标连续多年名列省市同类院校前茅。光明日报以“不仅就业早而且就业好”为题,通篇报道我校就业成果。

——学生管理再创新水平  学院积极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生工作大格局,加强对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抓紧抓实学生入学教育、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素质教育”工程,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富有特色的团学活动,推进社团精品化,“小红帽”团队注册志愿者1874人,活动开展累计1520余次,志愿服务参与人数达16200人次,先后涌现出 “江苏省大学生青春榜样”、“江苏省最美志愿者”、“江苏省大学生抗疫先进个人”等学生楷模,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奖三等奖”、“苏州市五四红旗团委标兵”、“昆山市最佳志愿者服务团队”等荣誉。

——安保后勤再创新佳绩  安全稳定重于泰山,工作举措规范完善,校园突发事件紧急处置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完成监控系统和门禁系统升级改造,学校大门安装人像卡口,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和人行分流的出入监控和管理;校园安装摄像头350个,实现校园监控全覆盖,重点部位实施24小时监控;与市场监管局共建昆山教育系统首家食品安全监管站,与科教园派出所共建校园“警务站”,安全防范水平显著提高。食堂就餐环境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和后勤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不断规范,食堂量化考核在昆高校中排第一。校园环境管理不断改善,卫生督查机制不断健全,日常绿化维护不断加强,校园整体美化度不断提升。

——办学条件取得新改善  完成各类经费投入XXX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新增XXX万元,完成“实训楼” 9052㎡建设工程,完成大学生活动中心7888㎡建设工程,完成“硕士生培养基地”一、二期学生教室、办公室及宿舍3000㎡的改造装修工程。建设出口600M、 80TB的校园信息管理及数据运维中心,建设16个云机房约700多台云终端,完成校园一卡通系统更新升级、校园网系统升级等项目的建设,完成软件应用服务平台建设,实施钉钉平台与E化系统平台办公、教学衔接,基本实现校园服务信息化、数据化、智慧化,荣获省级智慧校园建设合格单位。

——机制改革迈步新步伐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有关精神,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与昆山高新集团签署“混合所有制办学区校合作协议”,共建“昆山登云(两岸)科教创新园”。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和创新发展动力,努力推进登云学院迈入新发展阶段。学院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行政后勤管理、绩效工资等方面的制度文件;成立了环安卫中心,有效统筹学校校园安全、环境保护、卫生、绿化等工作,将就业办划归产学合作与两岸交流处,加强实习与学生创业就业环节的衔接;将汽车工程、机电工程、信息技术系合并成立工学院,并将建筑与艺术系、商务管理系、服务系分别更名为建筑与设计学院、管理学院、现代服务学院,公共课部更名为通识教育中心(思政部),形成四个二级学院一个中心教学单位的建制。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谱写新篇章  “十三五”期间,学院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学院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以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为基础,以“三会一课”为重点,以“创先争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要求,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着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学院党建工作规范化水平,提高干部执行能力,促进了学院的科学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政教育活动,认真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成立了独立的思政部二级教学机构,思政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不断加强。

学院办学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干部和教职工的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仍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学校工作的需要;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不够系统,“双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较大差距,教科研领军人才及高水平创新团队还偏少,师资的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要继续深化;办学基本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学校治理水平亟待提高,校内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二级管理需要探索并向前推进。

(二)面临形势

纵观国家经济社会形势,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未来五年将是登云学院发展至关重要的历史性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

——中央省市战略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面向国家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需求,学校一定要倍加努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学科和人才支撑,为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高职教育竞争加剧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设置已成定局,升本热争夺更趋激烈,双高建设布局实施成为全省发展战略,教育资源流动与共享,企业学院等新型办学方式应运而生,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格局。如何在开放的办学环境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将是“十四五”期间我校面临的重大挑战。

——职业教育变革加速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等教育创新不断突破,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正在深刻影响着职业教育观念和行为,给高职的教育教学增添变革的力量,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和优化信息化学习环境势在必行。如何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将是“十四五”期间我校面临的重大挑战。

——民办高职资源瓶颈显现  随着学校事业规模和发展布局的拓展,办学运行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等财力支出压力将随之不断增长,而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学费标准多年不变,可持续财力资源保障的困难问题将会日益突出。如何进一步增强资源意识,提高资源筹措能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将是“十四五”期间我校面临的重大挑战。 

——内涵品质要求提升  我校经过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许多主要办学指标有了一定幅度提升,并逐步显示出稳定发展的某些特点,强化质量内涵,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如何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新趋势新特点,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提高生源品质等战略调整和制度创新,将是“十四五”期间我校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发展思路与战略目标

(一)办学使命:

成就学生未来,助力区域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二)发展愿景: 

经过五年奋斗,到2025年左右,登云学院办学声誉获得社会公认,学生最爱、企业追求、BOSS摇篮;部分优势专业(专业群)进入民办高校前列,主要办学指标和整体实力初步达到双高建设水平。

(三)总体思路:

“十四五”时期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学生是学校的生命、教师是学校的灵魂、课程是学校的产品、专业是学校的品牌”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成果导向、服务社会、止于至善”的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特色品牌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沪苏同城战略,积极参与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育人方式、办学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多样化社会服务。

(四)目标定位

立足现实、聚焦江苏,着眼长远、面向长三角,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以工为主,工、管、理等多专业协调发展,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紧密结合,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高水平师资团队,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新格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好、敬业乐群、同事中出彩,动手能力强、技能精湛、同行中出色,创造能力高、事业有成、同龄中出众,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业界乐用的技术技能人才。

(五)战略地图

战略地图是描述战略的有效工具,它为组织衡量战略和管理战略提供了基础。战略地图是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提出的战略描述工具,以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目标(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与流程层面、学习与成长层面)为核心,通过分析这四个层面目标的相互关系而绘制的组织战略因果关系图,也是把选择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逻辑路线想清楚的过程,从而便于管理者之间以及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对战略进行有效沟通,达成共识,促进战略有效落地。




三、主要任务与战略举措

围绕“十四五”目标定位,实施“特色品牌强校”战略,聚焦品牌形象,以优良的品牌形象奠定学校的社会声誉,加快形成学院核心竞争力;聚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支撑,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新成效;聚焦区校合作创新发展,不断打造科创高地,在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聚焦文化传承创新,通过积累文化高地,增强职业教育精神对社会的辐射引领作用;聚焦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新格局,为区域经济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一)优良的品牌形象

——打造金牌课程  完善金牌课程标准,制订金牌课程建设计划,形成人人争创金课、杜绝水课的舆论氛围。通过课堂革命,建成省内先进、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构建面向工作的学习路径,促进教师队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稳步提升。定期举行课堂教学观摩、“精彩一课”示范课堂、校级教学大赛、微课竞赛、授课质量星级评定、学生教学成效评价等教学活动,促进全体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稳步提升。经过3至5年建设,全校力争重点打造职业核心能力课程13门,每个专业抓强抓实Capstone课程建设,完成系列教材的出版与推广,形成品牌课程。

——着力王牌就业  一是坚持创新挖潜,拓宽就业渠道。保障政府优惠政策落地落实,贯彻各级政府名义出台的就业举措,全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实现专升本、专转本、专接本比例不低于30%。二是拓展校企合作,鼓励学生留企工作。注重积极探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有针对性地办好校园招聘活动,开展集生涯教育、行业解析、就业指导、朋辈引领、职场体验相结合的大型综合活动,鼓励学生探索自我特质、挖掘内在潜能,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对毕业生实行全程跟踪,对困难毕业生实施专门帮扶。三是突出遴选培育,实施创新创业圆梦行动。通过遴选培育项目,激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重点培育3个创业“金种子”项目。鼓励毕业生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引导和鼓励学生就业创业。

——深化品牌合作  加强与上市企业合作,形成品牌合作策略和特有的竞争优势。深化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拓展校企共建企(产)业学院、校内外实训基地、技术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切实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能力;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全面推行技能证书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积极吸收行业专家进入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行业组织。

——拓展名牌专业  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能力要求,围绕产业链的发展延伸设置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合理布局,形成更加鲜明的专业特色,带动全院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继续开展国际工程技术(IEET)教育专业论证,形成以机电一体化技术省级品牌专业为龙头,以其它院级品牌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和实用性;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形成省、学院、市三级特色专业建设体系;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开设新兴复合专业。到十四五末,国际工程技术(IEET)教育专业论证4个。

(二)敏捷的教学实践

——提升学业成果  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校企合作整合资源,使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可以在生产现场直接开展教学工作促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结合不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提升学业成果。

——开展技能比赛  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发展,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校内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建立完善竞赛管理的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大赛培训和选拔机制,将大赛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同步提高;完善院级、省级、国家级竞赛选拔机制,引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积极参加国家和省、市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力争取得更好成绩。到“十四五”末,教师教学技能获省级以上奖项5项,学生技能大赛获省级以上奖项5项。

——敏捷教学体系  不断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合理确定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统筹安排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标准;注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

——强化业务能力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强教师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更新,完善教师考核的形式、内容和评价方式;分批选派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到国内外有关高校、教师培训基地、大中型企业进修与深造;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十四五”期间专业教师队伍双师素质比例达到85%以上;建立名师的培养机制,有针对性的遴选一批中青年教师作为省级教学名师的培养对象,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使他们能够快速成长为教学名师;选拔一批教学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争取更多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形成梯队,为学院未来发展积蓄人才。

(三)丰富的学生体验

——增进两岸交流  落实与昆山高新集团“混合所有制办学区校合作协议”,加快共建“昆山登云(两岸)科教创新园”。进一步加强与台湾高职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采取长短期考察、学术访问、合作研究、研修学习等方式,派出教师学习先进职教理念,接受技术培训和教学能力培训;不断增强学院的国际合作能力,充分利用学院的品牌和专业优势,积极探索国际合作交流,以交流、游学等方式选派学生出国学习;不断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推进多元实习  校内实验实训要建立开放式管理平台,实现实训资源开放共享;按照学校、学院及专业群三个层级统一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实习基地跨学院、跨专业共享使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专普并轨,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建立校院二级实习安排及管理机制,鼓励二级学院对实习模式的多元探索。

——赋权一线团队  遵循专兼结合的原则,按专业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每个专业至少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3~4名骨干教师、聘请3~4名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加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完善兼职教师队伍数据库和管理制度,将兼职教师纳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学院将继续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促使人才环境不断优化,引进一批满足紧缺岗位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以及双师素质过硬的高技能人才,以人才推动教改和创新,以教改和创新驱动学院内涵发展。依托创新中心,有效整合学院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资源,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与服务团队,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供“短、平、快”的科技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企业化运作,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

——打造优秀社团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青年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素质拓展为目的,健全社团管理,优化社团活动,进一步增加社团数量,创建一批符合学生需求的校级社团; 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创建院级社团,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创建网络社团,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共享知识,共同成长;实施“百家社团、百项活动”计划,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打造社团品牌特色,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锻炼学生交往能力,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学生社团的思想育人、环境育人、情感育人、管理育人效果。

(四)蓬勃的校园环境

——创建文明校园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动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打造崇尚劳动光荣,德以修身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巩固平安校园示范校建设成果,健全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责任制,传播安全文化,营造安全工作氛围,建立高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健全三级工作体制,完善校警联动工作机制,创新管理措施,全面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

——做大做强培训  继续办好专升本、专转本、专接本教育,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加强继续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构建社会继续教育开放学习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根据社会需求,扩大继续教育的规模,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依托政府和校内外实训基地构成的培训网络,建立校企战略合作伙伴,为行业企业进行各类专项技能培训和技术培训;针对昆山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先进制造技术普及工作,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十四五”期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6万人次。

——打造智慧校园  全面推进大、智、移、云现代化教育技术智慧校园的建设,推广IPV6、5G技术为校园教育教学的各项应用服务。推广移动办公“钉钉”信息系统的应用,提升在办公、教学、管理、校园生活等校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对学校主要业务的覆盖。统筹做好信息化校园建设工程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在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继续发展,确保基础设施的发展满足支撑应用不断升级的要求。继续推进数字图书资源、数字教学资源等信息资源建设,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开展各个级别如省、市乃至全国各个专业职业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完善多功能智慧教室和在线教育平台,完善校园一卡通的各种服务功能,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适应发展需要的智慧校园。

——加快设施建设  科学合理设计校园建设规划,有序开展学生8号公寓楼、产教融合大楼、综合办公楼等兴建工程;结合高新区政府的需求,联合进行新运动场的移地重建,以及校园中心湖挖掘开发项目;配合校园海绵城市设计方案,积极响应政府水资源保护政策;统筹教学实训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共享、运作高效的实训中心,促进优质资源深度融合和充分共享;完善合作办学机制,吸引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健全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和仪器设备共享制度;实施校园环境整治、景观提升等系列工程;加快水电计量系统改造,提高水电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节约型校园;完善服务体系,构建责权明晰、制度完善、服务规范、管理细致、监督有力的后勤管理服务体系;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力度,统筹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

(五)务实的党建工作

——坚持办学方向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宣传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执行党中央、上级党组织和学院党委的决议,引导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诚信办学。强化思想引领,不断完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师生政治学习制度,积极营造崇尚学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努力形成全院师生共同认可的正确价值取向。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综合素质的教学机制,健全提升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完善人事师资管理制度的竞争激励机制,增强吸引和集聚优质办学资源能力的协同机制,优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益的调控机制,强化提升管理服务效能的运行机制,切实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学校治理水平。

——引领校园文化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校园文化,强化师生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筑牢师生理想信念根基,保证教学科研管理各项任务完成;加强教师教风、学生学风、管理人员工作作风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加强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教育、服务、管理全方位育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统一起来,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院工作各方面,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度重视高雅文化进校园,将专业培养与先进的地方文化、企业文化相融合,形成内涵丰富、外延清晰的专业文化,使以顾炎武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真正成为符合高职院校内涵的高职教育文化;积极营造校园竞赛文化,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强化安全稳定  巩固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院校成果,进一步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整体防范能力,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和机构,落实安全责任制,建立高效的防范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创新管理措施,全面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三级工作体制,学校统筹全局,保卫部门管理有力,二级学院和部门必须守土尽责;坚持依规管理,强化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依据,做到校园活动有章可循、有章必循;逐步推进校园智慧安防建设,不断提升校园安防水平,打造安全、安心的安防系统;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交流,加强校警联动工作机制;传播安全文化,营造安全工作氛围,提高保卫队伍整体素质,定期组织消防、防暴等应急演习;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介定期推送安全知识,增强师生对安全管理的认可和理解,确保校园和谐稳定。

——提升党建质量  进一步完善组织设置和工作机制,加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务干部管理,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按要求配备专兼职党务工作人员;进一步提高党务工作效能,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完善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加大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力度,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规范党员组织关系管理,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发挥党员在学院各项事业中的表率作用;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自觉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强化党组织日常监督和党员民主监督;进一步加强对学院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教职工大会(代表大会)的领导,落实党建经费保障机制,党组织活动经费列入学院年度经费预算。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任务分解落实

学校成立“十四五”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十四五”规划的组织与实施,确保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学校根据规划制定年度实施计划,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对 “十四五”规划的建设任务进行分解落实,明确时间节点、建设重点;各单位建立规划的目标分解、检查评估、阶段修订的实施体系,确定实施负责人,按年度、分项目、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健全学院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将目标任务的指标体系纳入到年度考核,将规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各单位各部门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构建责任体系,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内部治理体系

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实施条例,着力构建以《云顶国际8588yd章程》为核心的层次清晰、内容规范,具有登云特色的学校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科学划分学校、学院、职能部门的责权,构建“明晰关系、明确职责、规范权限、严格管理、强化考核”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提高师生员工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健全重大事项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校务公开、党务公开、信息公开制度,落实教职工参与、专家论证、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要求,拓宽师生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渠道,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

(三)全面推进机制改革

全面推进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综合素质的教学机制,健全提升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完善人事师资管理制度的竞争激励机制,增强吸引和集聚优质办学资源能力的协同机制,优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益的调控机制,强化提升管理服务效能的运行机制,切实破解制约学院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学院治理水平。

(四)加强跟踪监测评估

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按照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组织相关部门对学校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学院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适时调整,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针对专项的不同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类检查评估,通过检查评估获取的数据与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相对比,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为学院决策提供参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发展规律、把握时代特征,坚定目标、增强信心、凝心聚力,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明晰的思路、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执着的毅力,精心培育文化登云,全面创建和谐登云,加快建设活力登云,积极构建诚信登云,为打造具有双高质量和水平的省内知名、海峡两岸有影响的特色登云、品牌登云而努力奋斗。 

 


(更新于2024年4月)

社交媒体

苏州ERP

学校地址:江苏省昆山市马鞍山西路1058号         邮编:215300    学院总机:0512-57800788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05075434号
Baidu
sogou